创新潮涌“聚宝盆”

来源:七水硫酸镁   更新时间: 2024-03-20 【关闭
产品详情

  柴达木,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是一艘承载海西循环经济产业的“航空母舰”,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占据了我省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近些年一项项创新政策的落地和技术难题的攻破,让“聚宝盆”优势更加凸显,使柴达木在青海乃至国家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柴达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盐湖资源的开发史。从第一批盐湖人原始工具土法熬制到如今的全自动化水采船,我省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一滴卤水在流转中串起了一个个鲜活的产业。

  富“钾”天下。目前,围绕钾资源开发,我省已形成850万吨氯化钾产能,并带动硫酸钾、硝酸钾、原盐、纯碱、氯化钙系列新产品稳固立足市场,实现了钾肥的专业化、个性化、柔性化生产。其中自主创新突破的反浮选冷结晶钾肥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氯化钾回收率较前提高8% ,实现钾肥产品质量“再升级换代”,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镁”不胜收。镁资源开发已形成10万吨金属镁、5.6万吨镁合金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氯化镁变废为宝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成功破解了从钾肥生产废弃物——氯化镁中提取氢氧化镁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建成了年产10万吨、国内顶级规模的氢氧化镁生产线,使氢氧化镁的纯度达到98%以上,研发出高纯超细氢氧化镁、高纯镁砂等系列新产品,填补了我国高端镁产品生产空白。系列新产品已广泛适用汽车、航空多个领域。

  钟情于“锂”。针对柴达木盐湖镁锂比值普遍过高、镁锂分离技术成为一大难题,我省企业通过采用吸附法、萃取法、煅烧法等多种工艺,有效解决了从高镁锂比盐湖中提取高纯锂和硼的世界难题,形成了盐湖提锂—电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锂电池制造等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

  “硼”荜生辉。利用金属冶金副产硫酸,以酸法工艺制取硼酸,有效分离母液中的硼酸和硫酸镁,通过解决酸法生产硼酸的母液环境污染这一曾长久困扰的问题,填补了国内酸法硼酸工艺母液回收技术的空白。在实现盐湖化工产业与冶金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盐湖资源开发全面步入绿色生态环保的高水平发展轨道。

  随着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跨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在盐湖落地生根,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推动了盐湖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在实现高质量发展。

  柴达木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积极发挥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全方面推进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等平台科研工作,着力培育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截至目前,海西州已建立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个、国家创新企业3家、院士工作站8家、各类科学技术创新平台111个,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愈发强劲。

  同时,相继出台《海西州中远期工业布局发展规划》等规划,接连实施“盐湖资源开采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青海盐湖化工产业区大宗废弃物循环利用集成示范”等重点研发项目,为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竖起了“风向标”,按下了快进键。

  发展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带来的不仅是企业经营水平的上档升级,而且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由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新兴起的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跨越。自2016年以来,全州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71个,签约总金额1701.4亿元,并通过与国内各大科研院所“联姻”,持之以恒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使制约盐湖提钾、提锂、提镁、提硼、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废矿利用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不断实现突破,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1.5%。

  近年来,我省提出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国家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在重点打造光伏产业的基础上,综合开发利用水、光、风、热等多种能源,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积极融入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海西州抢抓国家支持清洁能源健康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新能源建设资源禀赋的独特优势,全力推进并网光伏、光热、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光热发电多元熔盐开发及工程化验证,在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分别建成年产10万吨熔盐储热材料生产线;实施的中控德令哈公司1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是中国首座、全球第三座成功投运的大型塔式储能光热电站,也是中国首座获批上网电价的光热电站,目前已实现6年稳健运行,发电达成率实现97%,为全球第一;建成了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基地,该基地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年发电量约12.6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将有实际效果的减少燃煤消耗,降低大气污染。

  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统计显示,自2018年以来,柴达木盆地已稳定实现了连续突破五百天白天电力全部由清洁能源提供,这也是国内首个白天用电全部采用清洁能源供电的地区。柴达木盆地率先在国内实现白天全部清洁能源供电。

  目前,柴达木盆地已建成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等新能源项目206个,建设并网容量8446.009兆瓦,分别占青海全省、海西全州的26.53%、90.41%。截至2019年底,柴达木盆地新能源发电量110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65.127亿千瓦时,风力发电44.7643亿千瓦时。并创造了同一地区短期内最大太阳能光伏电站安装量、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系统工程等多个“世界之最”。

  柴达木盆地既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十三五”以来,海西州扎实推进已恢复植被矿区区域补植补种、湿地功能恢复等综合整治成果巩固提升工程,率先在青海全省制定州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成绿色矿山69家。同时,借助“柴达木盆地水循环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等科研项目,依托公益林造林、三北防护林、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海西州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方面推进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河源区湿地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等四大类15个项目全部建成,推进了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建设,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双增长”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的良好局面。

  统计显示,“十三五”以来,海西州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8.96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0.84万公顷(含沙化草地治理),建立7处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6个沙漠公园,柴达木盆地防风固沙功能显著提升。

  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好转,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动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全州共有野生动物种类196种,国家级、省级保护野生动物62种;野生植物资源40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198种。

  同时,绿色产业的发展为海西州的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活力。近几年,海西州启动“青海盐湖化工产业区大宗废弃物循环利用集成示范”等多个科技专项,研发了柴达木多产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探寻出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为柴达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