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业趋势提价,短期内能够保证规模稳定、业绩增长。但是,技术卡脖子问题没解决,公司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不利于长期的市场竞争。
根据有关部门2021年7月披露的有关数据,我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2.7%。其中初中生近视率 71.1%,高中生近视率 80.5%。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几乎每一家都有人戴眼镜。
眼镜的核心部件为镜片,镜片根据核心指标折射率可大致分为1.56、1.60、1.67、1.71、1.74等常用规格。
通常而言,相同屈光度下,眼镜镜片的折射率越高,镜片边缘厚度越薄。举个例子,600度近视的情况下,直径为60mm的1.71非球面镜片与1.60非球面镜片对比,前者比后者薄11%、轻7%。
所以你看到,早年厚重的玻璃镜片被树脂镜片取代,而且现在越来越薄、越来越轻。
中国芯片被卡脖子,影响了华为等一众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想到,在镜片这个不起眼的行业,也存在卡脖子的情况。
明月镜片作为本土镜片行业老大,主要生产折射率1.56和折射率1.60的产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几年,公司折射率1.56和折射率1.60的镜片产量,占公司镜片总产量的九成以上。
对于1.67折射率,公司对外称,已掌握相关配方及生产的基本工艺,可通过外部定制方式由大中型化工厂商进行批量生产;1.71折射率,公司表示已掌握实验室配方及制备流程。
目前,公司折射率1.60以上的镜片,大多数来源于于外购。为了方便向韩国光学巨头KOC采购,公司与KOC合资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江苏可奥熙公司。
明月镜片创始人谢公晚在眼镜行业摸爬滚打超过30年,算是中国镜片行业崛起的见证人之一,同时又有著名光学专家庄松林院士坐镇,公司旗下拥有数十项专利,但在高折射率镜片领域,仍然有待突破。
因为镜片的生产与芯片行业类似,不仅需要生产能力,也需要生产原材料,就像光刻机和光刻胶,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攻关的技术点太多。
明月镜片所在的江苏丹阳,拥有全球最大的眼镜产业集群,生产的镜片占据全球总销量的一半、中国总销量的八成,但卡脖子的问题均比较普遍。
丹阳另一家做镜片的拟上市公司视科新材,主要供应商包括美源南通化学有限公司(背后为韩国美源)、CHEMFIELD(韩国)、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背后为德国科思创),均为国外光学产业链巨头。
一块镜片,出厂价最多十几块钱,毛利率超过50%;供应给眼镜店,加点配料,一副眼镜则要卖到数百元甚至是千元以上。
这不仅是一门特别赚钱的生意,还是一门比较好做的生意。毕竟,只要能够测出来近视了,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配眼镜。
近几年,眼镜市场的整体规模仍然是稳步上升的态势。但是,明月镜片的销量却是下滑的。
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镜片销量分别为3851万片、3321万片、2786万片、1171万片,下滑幅度较大。
总销量下滑的直接原因为,折射率1.56和折射率1.60的低端产品销售不畅。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这两大系列产品报告期内的销量分别为3456.51万片、2986.29万片、2527.17万片和1090.34万片,收入分别是3.28亿元、3.29亿元、3.17亿元、1.50亿元。
当依视路等竞争对手把更高规格的产品带到中国市场,明月镜片的核心产品仍然停留于初级阶段,不好卖,实属正常。
销量连年下滑,连公司经营多年的经销渠道都大受冲击。2018年底,公司有95家经销商,两年半之后,下降至79家。同时,直销模式下,与公司合作的终端眼镜门店、医院等主要渠道的数量,均出现下滑。
为了拉动业绩,明月镜片从原来2B的镜片企业,升级为涉及原材料、镜片、镜架、眼镜的全产业链企业,2B、2C两手抓。
公司不惜砸重金,请陈道明代言,到《非诚勿扰》等综艺娱乐节目打广告,推广“明月”和“MingYue”这两大品牌。同时,自建线下门店,开辟电商渠道。
不过,最终拯救业绩的不是这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行业涌起了一阵涨价潮。以价格波动更大的经销渠道为例,2018年-2020年,公司镜片平均单价分别为10.55元/片、13.54元/片和16.53元/片,视科新材平均每片的价格为6.74元、7.39元、8.13元。
所以,尽管公司近年规模原地踏步甚至是略有下滑,报告期内分别为5.09亿元、5.53亿元、5.40亿元、2.72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分别为3284.66万元、6984.60万元、7000.49万元、3413.12万元。
只是,已经失去了价格上的优势之后,公司未来提价的空间存在限制,销量下滑问题难解,怎么样保持业绩增长?
明月镜片即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计划募资5.68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研发和高端树脂镜片扩产项目。希望这些项目的投产能帮助公司走出业绩瓶颈,带动中国镜片产业早日实现突破。